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故事,是两位朋友最近几天拍的。
有的故事,大家很熟悉;有的,可能你们只在新闻报道里见过。
但他/她们都是真实存在的。
很赞同一位朋友说的话:
有时候觉得,距离“普惠教育”、“教育资源公平”其实还有很远的路,
个人虽然能力有限,但发发声,让更多人看到,还是能做到的。
多做善事,准没错。
一
新学期
他希望能在期末考试考进前三名
他希望爸爸能接他放学,一次就行
……
“新学期第一课”结束后回到家,8岁的李昕开始练书法,完成每天的必修课。他的父亲说:“上幼儿园的时候给他报了好多兴趣班,练琴、画画,就这个(书法)坚持下来了,现在写的还行,已经有模有样了。”
相同的时间
在河北涞源的一个普通村子里
8岁的小超正在院子里看书
拍摄的朋友问他
“在看什么书呢?”
他用特别小的声音回答:
“语文书。”
看到儿子酷爱书法
李昕的家人特意把一间屋子改造成书房
这张3米长的书桌,是他每天回家后停留最久的地方
“每天至少要练习一个半小时”
“没什么原因,就是挺喜欢的”
练字中的李昕特别专注、沉浸
他的爸爸说,“我们也没刻意引导,他喜欢就行,别看练的时间不长,但他已经拿了好几个奖。”
小超正趴在一块石头上写字
家里光线不好(其实是灯泡瓦数小)
小超经常趁着天亮在院里写作业
这块2尺见方,表面布满细小坑点的石头,是他最常用的“小书桌”
朋友问他平常有什么兴趣爱好,喜欢读什么书?
他一脸茫然的摇摇头。
在他的书包里,
除了课本,还有一支铅笔,一块橡皮,一个练习本,再无其他。
李昕曾经在一次少儿比赛中拿到书法组金奖
家里人特别重视李昕的兴趣爱好培养,除了书法,他同时还在学绘画
各种故事书、儿童读物、绘本已经装满了一个书架。
写完作业
家里也没有任何带字的书、报可以看
百无聊赖的时候
小超喜欢坐在屋后的土坡上发呆
朋友当时实在不相信一个8岁大的孩子能没有任何兴趣爱好
于是不甘心的继续追问
“新学期你有什么愿望吗?比如想要什么样的故事书?或者玩具?”
小超想了想
小声的说:“我想让爸爸来接我”。
1个半小时书法课,1小时课外读物,2小时室外活动……
李昕的每一天都被爸爸细心的做好规划
练完书法,他拿起自己喜欢看的故事书
在所有的名人故事里
他最喜欢牛顿、爱因斯坦的章节
“爸爸说今年如果考的好,会给我买霍金传”
小超的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,为了省钱,有时春节也不回家。
据村里的老乡说
这孩子小时候还好,越长大越内向、腼腆
聊完天,朋友在他的书包里塞了一套这次带来的文具
小超没有说话,默默转身走下土坡
看完书,李昕开始收拾他的小书包,
特意多装了几本故事书,打算“和同学换着看”。
小超的书包很随意的扔在家门口,他一点都不喜欢自己的小书包
“女生用的”
他低头小声的说。
还好,这个新学期,几位叔叔专程回来看他,给他带来新文具
终于能把旧书包换掉了
二
新学期
她得到一个多功能铅笔盒,很开心;
她得到一本《新华字典》,也很开心
……
开学第一天结束,
马媛媛在写妈妈额外给她留的“作业”
“老师布置的早写完了。”
“我妈经常这么练我,给我买好多卷子(课外题)。”
河北涞源
三年级的女孩思思趴在灶台边认真的练字
“老师让每天(临)摹两页(字帖),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好看”
马媛媛正在换笔
“有的作业得用彩色铅笔”
“特别喜欢这个多层的铅笔盒,(常用的)尺子、橡皮都能装下。”
在她的书桌上,有一台电脑。
据马媛媛介绍,她的很多同学家里都有电脑
“有的作业是看视频,还有的要做幻灯片,都得用电脑”
练完字的思思准备把字帖放到书包里,拿出了一本《新华字典》
这是今年夏天来学校支教的老师送给她的
也是她书包里唯一的工具书
“我想给它包个书皮,省的弄坏了。”
写完作业的马媛媛,找出了自己的百科全书
课本里的很多生僻字她都认识,这和平常大量的阅读分不开。
据网上报道的数字,现在中国农村及偏远山区有约9000万名儿童,其中有一部分是和小超类似的“留守儿童”。这些孩子不仅生活条件差,学习条件更落后。
当李昕、马媛媛们开始读《霍金》、用电脑做幻灯片,小超和思思们还停留在只能通过课本或《新华字典》去认知这个世界。
不一样的“小书桌”和不一样的小书包
就在这个新学期开始前不久,8月27日,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已经发文,未来将“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%,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,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。”
这对小超和思思们是个好消息,由衷的希望“普惠教育”能尽快覆盖到他们,让他们也和李昕、马媛媛们一样,用同样丰富的小书包,迎接新学期。
备注:为保护孩子隐私,故事里的名字都是化名